氣候變遷學堂:環保產品真環保?消費者生活習慣才是關鍵

作者:info 於 2020-12-08
1680
次閱讀

(程度:困難) 適合高中以上程度閱讀

參考網址:https://news.cts.com.tw/unews/campus/201803/201803281919231.html

             2018年初政府限用塑膠袋與2019年限用塑膠吸管制度上路。限塑政策頻頻,加上民眾環保意識逐年高漲,各式環保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。但有民眾質疑製造環保產品過程反而耗費更多資源。「使用環保產品」等於「環保」嗎?該如何重新思考「做環保」的隱藏成本,找出更適合自己的環保生活?

   

你是否購買多餘的環保產品?

   陳姓保險業務經理一天平均工作八小時,約四分之三的時間會在外面跑業務,忙碌生活使他三餐依賴外食。但即便在外用餐,陳經理通常會自備環保筷,他表示,環保筷是從大學開始養成的習慣,已經11年了。

   陳經理也購買過三副玻璃環保吸管組合,一副包含粗細吸管各一、一根刷子與一個收納的麻布袋。陳經理不喝有珍珠的飲料,所以只用細吸管。但三根細吸管卻只用一次,不是弄丟,就是朋友好心收拾時當作垃圾丟棄。從陳經理的例子來看,環保筷的使用行為相對環保但「買環保吸管」這件事卻意外產生不必要的浪費:三根粗吸管、三根刷子及三個麻布袋。

   導致環保吸管不環保的主因,不是因產品本身,而是周邊「不需要的」附加產品,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。「多餘、過度的購買行為或許才是造成環保產品不環保的主因

   

環保產品未被計算的隱藏成本

   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,然而,此舉也引起部分民眾反彈,有人認為製造這些多餘的吸管,額外消耗更多能源,反而成了一種浪費。提高循環使用率減少一次性消耗,才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外部性時,更需要被重視的隱藏成本。

   首當其衝的隱藏成本,是單一產品的耐用程度不耐用的產品,會重複耗損製造的能源、資源,在商業考量的生產線上,數字規模更是相當可觀;不耐用的環保產品,有時甚至比一次性用品浪費更多資源,加倍消耗更多環境成本,造成更沈重的負擔。

   對部分商人而言,在商業考量下必須維持商品一定的使用年限。因此,材質再環保的商品,在耐用度有限的情況下仍是一種浪費,選購環保產品時,不能單看製造面是否環保,更必須審視其耐用度,才能真正減少它變成垃圾的機會。除耐用度外,「原料再回收率」也是討論「環保產品造成的環境成本」時亟需重視的。

    做環保是相對的,不使用吸管固然比使用環保吸管更環保,但在消費者的需求不會消失的情境下,使用耐用的環保吸管又比大量使用、丟棄一次性吸管來得環保。因此絕對不是一昧選購貼有「環保」標籤的產品,而是依自己所需選購適當的商品進行使用才能達到環保產品的價值

環保產品.jpg

圖/環保餐具

環保如浮雲 生活習慣影響大

  「雖然知道要環保,但就是沒有那個習慣。」生活周遭很容易接收到「要環保」的訊息,例如媒體廣泛報導從海龜鼻孔拔出塑膠吸管的新聞、政府推的限塑政策,甚至身邊朋友也出現團購環保袋、環保餐具的行為。 

   社會上呼籲環保的聲音從沒少過,然而實際行動的人佔整體社會的比例少之又少。畢竟面對遙遙無期的預測,我們總無法感受它的切膚之痛。但若換個角度思考,從不違背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,讓環保成為一種附加價值,或許能找到新的解套方法。

    大眾使用環保品,有時不是出於對環境生態的意識,而是綜合安全、健康、金錢與場域等方面的因素,審慎考量後做出的行為;而這些因素在個人利益與成本的權衡下剛好符合並促成了環保

   

適合每個人的環保 才是真環保 

    人們對環保的認知,有時不足以改變使用習慣。此時透過外加誘因,如多餘的金錢支出、健康考量或場域因素,使民眾以自身利益與需求去衡量併作出時,進而達到它本身的目的:保護環境。

自備環保杯買飲料.jpg

圖/雖非每家飲料店皆有提供自備環保杯折扣,但對已養成習慣的消費者而言,金錢成本已非做環保的主要考量。

   

   每個人的生活價值觀都不同,適合每個人的「環保生活」也非單一面貌。由此可知,環保並不是二分法,不是用與不用環保產品就是對與錯,更需考量在不同情境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差異並發展出因應對策,才能使環保從遙不可及的高空訴求回歸我們的生活周邊。

圖片來源:

封面圖:https://www.womstation.com/p/7587

環保產品真環保?消費者生活習慣才是關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