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打造潔淨、安全、永續的水環境
一、打造潔淨、安全、永續的水環境
新竹縣面對氣候變遷與用水需求增加的雙重挑戰,從工業、生活到農業與海岸環境,全面強化水資源管理與水環境建設,提升用水效率、推動污水處理及水岸美學,實踐宜居永續的水治理願景。
1.1 工業用水納入節水與回收機制
為確保產業永續發展與水資源有效利用,於五華工業區開發計畫中,明訂新建廠房須設置蓄水或配水池,其容量須滿足3天用水需求,並要求產業用水回收率原則上達70%以上。此規範導入節水與循環再利用觀念,有效減少用水壓力,是推動產業與環境共生的重要措施。
1.2 親水空間與海岸生態共榮
完成「坡頭村石滬海岸親水空間改善工程」,活化了新豐在地珍貴的石滬文化地景,同時改善海岸穩定與生態復育條件。設施包含卵石護岸、生態教育指標系統與濱海觀景平台,營造安全、友善的親水環境,並與雙新自行車道串聯成山海鐵馬遊的景觀路線,讓民眾騎著單車就能從竹東一路通往新屋綠色隧道與竹市海岸,感受文化與自然共存的水岸魅力。
1.3 污水下水道建設穩步推進,創造共好生活圈
自2004年起,新竹縣政府啟動污水下水道建設,目標是打造「科技首都、幸福竹縣」。截至2024年底,全縣累計接管戶數達68,522戶,接管率提升至29.73%,年增長4.35%,遠超中央每年1.5%進度,達成度高達212.37%,連續多年榮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評鑑『甲等』及其他特別獎項肯定。
克服挑戰:用戶接管的協商與創新做法
重視與民眾的溝通協調,面對「後巷違建阻礙接管施工」問題,積極與居民說明「自拆違建」的重要性,如拆除非法加建的廁所與廚房,以利工程進行。同時,宣導用戶免負擔接管費用,降低抗拒心理。此外,透過「工程加值美學」計畫,於竹北市中華路128巷試辦後巷改造,結合彩繪與地磚鋪面,讓原本雜亂陰暗的後巷變身成亮麗、安全、有童趣的公共空間,提升居民參與意願與在地認同感。
下水道接管成果已帶動河川水質改善與都會區異味減少,不僅提升整體居住品質,也呼應「河川水清、家園永續」的治理願景。未來將持續以居民為本、協調為先的方式,逐步擴大全縣接管覆蓋率,打造更乾淨、更舒適的生活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