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氣候韌性與防災體系
- 1.1 建構氣候韌性治理體系:推動調適減碳雙軸行動,厚植全民應變力
- 1.2 打造更即時有效的消防服務
- 1.3 社區防災行動,人人都是守護者
- 1.4 全面檢討災防計畫,納入多元聲音
- 1.5 面對極端氣候,強化農業韌性與山區防災
- 1.6 擴大原生樹種造林,實踐固碳與水源涵養雙重效益
一、氣候韌性與防災體系
新竹縣政府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與災害風險,透過強化消防資源、社區防災參與與農業調適等作為,有助減緩氣候變遷風險,建立更有韌性的安全網絡,守護居民生命與生活。
1.1 建構氣候韌性治理體系:推動調適減碳雙軸行動,厚植全民應變力
面對氣候變遷挑戰,新竹縣政府以「氣候變遷調適、溫室氣體減緩、提升氣候變遷知能、低碳永續家園」四大方向,推動永續發展與韌性治理,並結合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之組織運作,強化永續發展與科學化決策。
氣候變遷調適
完成新竹縣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,並召開氣候變遷調適工作小組會議及執行方案座談會,邀請環境保護團體、弱勢群體或其他利害關係者與會廣詢意見;於2024年4月10日辦理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討會,邀請中台灣八縣市針對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內涵、地方氣候風險評估作業方法及風險評估圖台展示與應用等,邀請專家分享及討論。
溫室氣體減緩
新竹縣政府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緩工作,訂定2021年至2025年「第二期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」,涵蓋7大面向56項具體行動,2021~2024年已累計減(固)碳約75.8萬公噸。
另外,推動新竹縣轄內事業溫室氣體盤查作業,轄內54家事業溫室氣體排放源登錄皆查核通過。為提升業者自主管理能力,辦理8場次說明會,強化盤查實務、增量抵換、減量機制,落實新竹縣低碳轉型與治理韌性目標。
提升氣候變遷知能
新竹縣政府積極推動氣候變遷教育與永續識能提升,2024年執行成果豐碩。針對不同對象辦理多元活動,包括4場教師研習與4場學生宣導,共計近700人參與,藉由教案實作、桌遊與問答互動提升氣候知識與教學創意;同時舉辦4場民眾講座及2場調適輕旅行,強化社會大眾對氣候調適的認識與實踐。另透過1場專業訓練及1場旅展宣傳活動,深化永續發展政策推廣,觸及逾千人。結合網路與數位工具,透過AR互動教具、臉書與電台等多元媒體,擴大氣候與永續議題的社會影響力。
低碳永續家園
新竹縣政府輔導村里加入低碳永續家園認證,強化社區對低碳議題的參與及實踐。同時推動多項公民參與及因地制宜行動方案,並提供太陽光電及綠能屋頂輔導與參訪,使低碳永續家園村里參與率逐年提升,已達到80%。
1.2 打造更即時有效的消防服務
新竹縣政府持續提升消防設施與服務能量,高鐵消防分隊新廳舍於2024年1月啟用,地點設於高鐵五路與隘口二路口,強化高鐵園區及周邊區域的災害應變速度與能力,並可機動支援鄰近地區,擴大全縣消防網絡的完整性與效率。
1.3 社區防災行動,人人都是守護者
積極推動「韌性社區」計畫,透過教育訓練、兵棋推演、實地演練等方式,提升居民的防災應變能力:
已獲韌性社區標章的4個社區:
- (竹北市中興里、竹東鎮柯湖里、關西鎮東山里、湖口鄉湖口社區)於2025年4月起辦理地震情境演練與計畫更新,共吸引約200人次參與。
- 正在申請標章的2個新社區(竹東鎮五豐社區、寶山鄉大崎社區)預計於2025年8月底前完成6場活動,內容包括復原重建工作坊、兵棋推演及實兵演練,預估約150人次參與。
- 2024年5月14日舉辦全縣6處韌性社區聯合教育訓練,包含防災會議與互動闖關課程,強化急救與應變技能,預計有50名社區幹部參與,提升社區自我防災能力。
1.4 全面檢討災防計畫,納入多元聲音
面對複合型災害風險,新竹縣政府採用「全災害模式」修訂災害防救計畫:
- 2023年共召開3次會議,廣邀各局處、公用事業及弱勢族群代表共同參與,提升計畫實用性與包容性。
- 2024年核定最新版縣級防災計畫,並公告於新竹縣防災資訊網,同步行文中央辦理備查。
- 13個鄉鎮市也依據新竹縣政府計畫與在地條件,自行訂定災防計畫,特別強調對弱勢族群的防災照顧與應變準備,已於2025年3月25日完成地方層級備查。
1.5 面對極端氣候,強化農業韌性與山區防災
極端氣候對農業與山坡地區構成挑戰,新竹縣政府透過新品種水稻推廣與土石流災防計畫,協助農友與村里應對風險
- 水稻新品種桃園6號與桃園7號具耐熱與抗病特性,能減少農藥使用、穩定產量,適合有機及友善耕作,為農友在氣候變遷下提供更穩定的選擇
- 針對轄內77條土石流潛勢溪流,進行社區培力、防災演練、監測與宣導,強化村里自主應變能力。
- 災防企業聯盟由16家企業與社區合作,簽訂合作意向書,災時可快速投入物資、搶通道路與協助重建,提升整體防災協力動能。
1.6 擴大原生樹種造林,實踐固碳與水源涵養雙重效益
新竹縣政府積極推動「獎勵輔導造林計畫」,配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政策,鼓勵民眾於山坡地與水源保護區種植臺灣原生樹種,不僅有助於提升本縣林木覆蓋率,促進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,也具備溫室氣體減量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之效益。截至2024年受理造林面積360公頃,該年核發獎勵金達820萬元。每年舉辦至少2場宣導與推廣會,並定期參與中央造林推廣與實務檢討,提升專業知能,強化民眾對氣候調適與固碳效益的認識,打造具韌性的生態國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