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DG4 教育品質

首頁 / 竹縣VLR

一、文教軟硬體升級:打造友善閱讀與智慧學習的環境

二、全齡教育與永續校園:打造共學共育的學習環境


一、文教軟硬體升級:打造友善閱讀與智慧學習的環境

新竹縣近年人口穩定增長,即將突破60萬人口,持續強化教育與文化基礎建設,透過圖書館更新、古蹟活化、智慧校園及友善設施升級等多元措施,讓每一位學生、居民與學習者,都能在平等、安全且多元的環境中自在探索與成長。

1.1 公共圖書館建設與閱讀推廣

新竹縣政府持續擴充公共圖書館資源與多元閱讀空間,正全力推動縣立總圖書館新建工程,預計於2025年完成景觀設置裝置及進入室內裝修工程,並於2026年正式開館啟用。新館落成後,將作為全縣閱讀與文化參與核心場域,並肩負推動全民樂讀風氣的重要角色。

為進一步活化既有空間,現有文化局圖書館將轉型為新竹縣第15座公共圖書館,定位為「兒童及青少主題圖書館」。此案新竹縣政府除了爭取到教育部「提升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計畫」補助1,800萬元,自籌771.5萬元外,於2025年再獲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補助450萬元,納入「城市美學—公共場域設計共創計畫」,預計打造專屬兒少的創新型閱讀空間。

未來的兒少主題圖書館將依年齡分齡設置0–3歲嬰幼兒、3–5歲幼兒、6–12歲兒童、國高中青少年等專區,並設有多媒體閱聽、數位體驗、戲劇舞台與創意手作教室等五感體驗空間,期待建立一座結合互動學習、社區參與與創意啟發的新型態圖書館。

此外,已配置4輛行動書車,2024年新增協助五峰鄉取得一輛新車,讓偏鄉也能享有多元且便利的閱讀服務。圖書館亦推動「大館帶小館」機制,協助偏鄉館藏與推廣策略優化,並辦理館員及志工知能訓練,提升公共閱讀服務整體品質。

1140813-新竹縣VLR全文V7(更新圖檔) - 切_page37_image.png

1.2 校園環境優化與無障礙建設

新竹縣政府近年投入超過18億元經費,全面改善校園安全與設施品質。舉凡校舍防水隔熱、廁所整建、運動場修繕與宿舍改善等,皆逐年推動,打造舒適安全的教學空間。

5億1,662萬元用於改善學校周邊交通設施,如新社、竹北、中山、十興與豐田等國中小的交通安全環境已陸續完工或施工中;新豐、華山、安興等校也已提出改善計畫。

2024年投入2,587萬元補助改善校園無障礙環境,協助改善坡道、連通通道與教學區高差問題,讓學生與行動不便者能安全通行、平等使用校園設施,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場域。

另投入12億5,851萬元,用於整建老舊校舍與運動設施,包含消防安檢、廁所修繕、屋頂防水、宿舍改善等,打造健康、永續且適性發展的教學空間。竹北市、竹東鎮與新豐鄉分別獲分配7.96億元、6.57億元與9,978萬元,展現教育資源投資與城鄉均衡發展的決心。

1.3 校園智慧化與數位共學推動

在教育科技發展方面,新竹縣政府推動「智慧校園」與「數位學習」雙軌策略,已於轄內120所國中小完成智慧教室與智慧網路建置,校園內網路覆蓋率與汰換率皆達100%。另建置綠能雲端資料中心,整合校務系統主機,提升資安與節能效率,PUE值降至1.38,網路與電力可用率分別達99.98%與99.95%。

XR數位共學中心也已啟用,串聯主播學校與收播端,提供虛擬互動教學,2024年共計收播人次1,413人。亦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,辦理教師與校長數位增能課程,A1A2研習達成率達100%,並同步對家長推廣數位共學理念,強化家庭對孩子學習的支持力。

1140813-新竹縣VLR全文V7(更新圖檔) - 切_page40_image (2).jpg

1.4 多元文化與歷史資產活化

新竹縣政府致力於培養民眾參與藝文生活的習慣,並讓地方文化資產走入日常生活,透過研習課程、古蹟再利用、災害防護與文學推廣等多元措施,逐步推進文化永續的實踐。

藝文推廣

持續辦理成人與兒童藝文生活研習班,課程主題多元,涵蓋繪畫、書法、音樂、工藝等領域,並於暑假期間加開兒童夏令營課程,提供在地家庭更多學習與文化參與選擇。這些課程不僅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,也活絡社區藝文發展。

歷史資產再生

竹北市六張犁地區的「東興圳景觀再造工程」於2021年陸續完工後,不僅復舊圳道生態,也整合社區營造與文史保存,透過講座、走讀與工作坊等活動,讓居民從參與中認識並守護在地文化與環境。

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

近年陸續完成「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」、「新埔潘屋」、「新埔朱氏家廟」等多處修復工程,「竹東甘屋渤海堂」、「內灣派出所」等修復設計,另有「關西分駐所3、4期修復工程」、「竹北東平問禮堂」、「關西羅屋書房」、「芎林鍾屋夥房」等多處修復工程持續推動中,確保歷史場域在結構安全與文化技藝上都能延續傳承。

文化資產的災害防護

高度重視文化資產的災害防護與日常管理,2023至2024年間由文化資產防護中心輔導訪視轄內78處古蹟與歷史建築,提供防災設備建置指導、消防演練培訓與即時災損應變協助;同期間核定小額修繕補助共56件,金額達400萬元,有效協助管理單位維護建物結構,避免潛在風險擴大。

Snipaste_2025-08-30_13-25-04.jpg

新竹縣文化資產教育推廣典範:龍瑛宗文學館

以榮獲「國家建築金獎—公共建設優質獎首獎」的龍瑛宗文學館為文化資產活化典範,由龍瑛宗文化藝術教育基金會負責營運,館內不僅辦理常態藝文活動,更結合學校課程設計,讓在地學生能親身認識文學大師的生平與創作,培養對本土文學的認同與興趣。

二、全齡教育與永續校園:打造共學共育的學習環境

新竹縣政府近年來人口穩定成長,秉持「教育優先、友善包容、安全至上」的施政理念,積極打造一個讓孩子安心、家長放心、社會支持的學習環境。從學前到國中教育,從校園基礎設施到數位學習推廣,從教育平權到終身學習支持,致力讓每一位縣民都能在不同人生階段獲得良好且平等的學習機會。

2.1 普及學前教育,支持家庭托育需求

積極推動友善、普及、平價且近便性的教保服務,致力提升公共化幼兒園服務量能。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數量已達95園,2025年進一步增設竹北市「博愛非營利幼兒園」與湖口鄉「王爺壟非營利幼兒園」等新園舍,響應2至5歲幼兒就學需求,並增設2歲專班,減輕家庭育兒負擔。

招生機制上,新竹縣提供「網路+現場」雙軌報名制度,2025年(114學年度)更增設「網路報到」選項,便利家長不必舟車勞頓。另針對雙薪家庭需求,開辦延長照顧服務與寒暑假收托,打造「家長安心、幼兒快樂」的托育模式。

2.2 提升國中小學力表現,均衡發展學習成果

根據2024年國中教育會考結果,新竹縣整體學力穩定提升,達5A精熟以上學生人數增至834人,取得5A10+者達128人,其中15人寫作亦獲滿級分。全縣5科基礎以上達65.2%,寫作四級分以上比例更達77.3%,顯示閱讀與語文教育已內化為學生核心能力。

轄內學校如成功國中、東興國中5A達標率分別達33.8%與31.1%,展現新竹縣政府在拔尖與固本政策下的有效推動。透過分層教學、個別輔導、師資增能等策略,全縣穩步朝向「全面提升學生學力」之目標邁進。

2.3 打造竹縣友善校園,關照每位孩子的學習安全

打造永續友善校園,從人權教育、反霸凌、性別平等等面向多管齊下。每學期推動「友善校園週」與各式主題研習,2024年逾9萬9千人次參與反霸凌宣導,亦辦理修復式正義課程,提升師生衝突處理與同理能力。

在性別教育方面,辦理各類教案競賽、輔導機制及專業研習等活動,2024年累計參與人數達2,030人;人權與法治教育則結合教材設計、園遊會及CRC兒權宣導活動,共有326人參與,落實尊重與包容的校園文化。

2.4 多元終身學習,從孩子到長輩都能學

因應人口增長與學習多樣需求,新竹縣政府推展社區大學與樂齡學習。2024年,設有竹北、竹東與豐湖等3所社區大學,共開設594門課程、服務9,701人次,課程涵蓋文史資產、客家文化、環境永續、藝術創作、語言學習等主題,讓居民可就近選擇喜愛領域持續學習。為鼓勵長者持續參與社會,新竹縣於13個鄉鎮全面設立樂齡學習中心,並透過Podcast節目、擊鼓展演、到宅體驗課程等創新方式,讓長輩在地學習、在地活躍,2024年共辦理逾4,000場活動,參與人次突破10萬。

新竹縣政府亦同步推動公務員終身學習,2024年開辦25場訓練,課程涵蓋領導力、性別主流化、AI應用、環境教育等面向,強化公務體系的專業能量與創新能力,預計2025年將持續辦理25場課程,提升服務效能。

2.5 環境教育扎根,行動匯聚成力

新竹縣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環境資源,長期以來不僅重視環境保護,更積極推動多樣性的發展與永續行動。在政策規劃上注重整體系統性,在執行策略上也力求嚴謹務實,展現對環境永續的高度承諾。

在環境教育的推廣上,統籌整合各局處資源,活用在地特色,包括優質的自然環境、產業文化、河川景觀、生態系統與人文歷史等,設計出多元且具在地特色的學習課程。透過與社區、學校與民間團體的合作,共同將分散的個別行動匯聚為具體力量,攜手推動成為充滿希望與亮麗風貌的「科技永續城市」。

竹縣水保小勇士快樂營,紮根水保落實環境教育

新竹縣政府於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舉辦「水保小勇士快樂營」,透過遊戲與實地課程,讓尖石鄉錦屏國小學童了解水土保持與防災知識,培養環境保護觀念。活動結合科學教育與在地情境,期望學童將所學應用於生活,成為守護家園的小小水保尖兵。

新竹縣環境知識競賽

2024年9月21日在敏實科技大學舉行,吸引416名選手參與,涵蓋國小至社會組。透過多元考題與實時議題,激發全民對環境的認識與關注,並強調「淨零綠生活」理念。

Snipaste_2025-08-30_13-23-44.jpg

表揚環境教育推廣人員的努力與付出

新竹縣政府舉辦環保績優單位頒獎典禮,表揚182個單位與個人對環境教育與保護的積極參與。獲獎者長期投入社區推廣、企業倡議、校園扎根等行動,協助推動空污防制、資源減量與淨零綠生活理念,落實環境教育向下扎根,打造全民參與的永續行動力。

Snipaste_2025-08-30_13-24-14.jpg